大选立场不同,我们是否仍能彼此接纳?
作者:周琴
(原载”今日佳音“微信公共号)
一场美国大选,也许普遍关注和受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基督教。针对此次大选,基督徒群体中产生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些立场之间形成交战和碰撞。
今天恰逢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他宣扬非暴力,也提醒黑人在争取自由的时候不要被仇恨捆绑。他说:“我们在争取合理地位的过程中,绝不能犯下恶行;对自由感到饥渴时,也不能饮用痛苦与仇恨杯子里的水。” 这些话在大选过后的今天来看,格外触动人心。
本文,是作者针对此现象进行的一些反思,也许会对我们如何合乎中道地参与公共对话提供启发。
1、是什么影响你的立场?
绝大部分比较关心美国大选的弟兄姐妹或多或少持有自己的立场。正如一位亲爱的姐妹所说,“现在是站队的时候”。起初,我有些无法接受这种说法,但又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也在不经意中“站队”。我本人对政治无感,但不知不觉竟在这次选举事件中投入过分的热情。当然,主要原因之一是这场选举一直在持续挑战我的信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场选举让我的信仰经历了一次被解构、被重建的过程。
这次大选在基督教界带来的分歧、争执,甚至不相往来,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既是“一主一信一洗”,怎么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那么大的分歧?神的话在此刻似乎成了一把“双刃剑”,有鲜明立场的弟兄姐妹均可拿着这把剑捍卫自己的立场,表明自己立场的“合旨意性”。我曾一度忍不住想,难道我们所信的都是徒然吗? 即或不然,那要么就是有一方错了,要么就是我们都错了?
我们必须承认,立场的形成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比如信主的经历、所在教会的背景和教导、身边人的影响、对信息的收集和理解……均会影响我们的立场,甚至会左右我们的措辞,继而再继续影响其他人。
比如“black lives matter”,是译成“黑命贵”,还是译成“黑命重”,或是“黑人的命也是命”,往往和译者的观点及立场有关;又如“femalism”,是译成“女权”,还“女性平权”,或是“女性争取权益”,其感情色彩也会大相径庭。
我们所处的社会充满复杂性,影响个体立场的因素远非我们想象得那么单一。现在,如果我们愿意承认这种复杂性和必然性,还需要去更多地了解,进而才能更理解。
2、重构过程中阅读的两本书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在“重构”过程中读到的一本书:《本土异客》(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作者是社会学系教授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她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去了解所谓“红州”的选民(红州与蓝州是指美国近年来选举得票数分布的倾向,表示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各州的势力:红色代表共和党,蓝色代表民主党——编注)。在选择田野调查人群时,她选择了在她看来可能最具代表性、最保守、最深红的路易斯安那州的河口(Bayou)。进行了五年的田野调查后,她终于写成了这本书。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很多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也更能理解那些所谓“红脖子”的南方人的苦楚和无奈(“红脖子的南方人”,是对美国南方乡下白人的蔑称。——编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进行相应调整,他们原有的以教会为中心的,传统、稳定、自给自足的社区遭到了极大冲击。当左派精英阶层把握了大部分公共话语权的同时,也在不断释放着各种“道德信号”。原本被边缘化的群体似乎都在极力争取自身的权益,而这些还在排队等候他们美国梦的主流群体突然被要求要让位给各种边缘群体——先是废奴、再是反种族隔离、而后又有女权、继而同性婚姻合法……似乎除了这群被认为已享有特权的白人男性,谁都有权力站在台上声讨。“政治正确”成了他们新的道德指南,而原有的道德信念甚至被贴上“保守”、“落后”甚至“伪善”的标签。正如书中的一位受访者提到,他觉得他似乎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异乡人,现在得被“教导如何做才是符合‘道德’的”。他说,“我用不着他们教我如何爱人,我知道如何爱人。”
而民权运动中各个群体的声讨,是否是无中生有呢?例如大家对黑人的普遍印象,就是其所在社区治安差,犯罪率高,单亲家庭的子女辍学率高,不思进取等,这在美国社会中被称为“迷思”(myth)。如果你认为这是他们种族自身的原因,我会建议你读一读对我触动很大的另一本书:《基于肤色的法律:一段我们政府隔离美国却被遗忘的历史》(The Color of Law: 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Our Government Segregated America)。
该书作者Richard Rothstein是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一位学者。书中认为:现代美国大都市在创建之初,政府通过住房政策实现地理位置上的种族隔离,并通过市场调控,使得不同种族社区房价房租呈现很大差异;随之附上的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等,进而导致今天诸多的问题。
例如在20世纪末,如果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想要搬到白人社区,会遭到来自政府、地产开发商、白人社区、甚至警方等多方面阻挠的话,那到了21世纪,很多黑人家庭已经不具备搬进比较好的白人社区的能力。也就是说,美国在经历了各种平权运动的洗礼之后,虽然现今似乎每个族群均享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但较之白人,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精英阶层为主的亚裔移民来说,很大一部分黑人群体已丧失了竞争力。
此外,关于黑人高犯罪率的问题,也有相关研究,在此就不再赘述。
总之,与其把责任全盘推给他们自己承担,不如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会更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是证明立场还是选择和解?
除了以上所讨论的,让大家产生分歧的议题还有很多,我想在此稍微提一下“基督教边缘化”这个问题。
一方认为美国社会目前太过激进,使得基督教原本的核心地位受到了各种其他宗教、文化、社会风潮的挑战和排挤,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这就涉及到基督教是否应该在世俗社会中占据主流的议题了。
我记得在和一位近90岁的美国牧师(她曾在非洲牧道40年)讨论到基督教边缘化的问题时,她说:“基督教被边缘化也许是件好事,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我们天国子民的身份了”。而对于基督教边缘化对信仰是否会带来危机、美国社会过度的开放和多元化对神的国在地上的扩张是阻力还是机遇……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最近,一位小姐妹推荐给我一本书,书名叫“Inspired: Slaying Giants, Walking on Water, and Loving the Bible”。书中有一段这样写:
“你如果想在圣经中找到支持奴隶制的经文,你会找到;
你如果想在圣经中找到废除奴隶制的经文,你会找到;
你如果想要在圣经中找到可以压迫女性的经文,你会找到;
你如果想要找到尊重和赞扬女性的经文,你会找到;
你如果想要找到发动战争的理由,那里有很多;
如果你想要找到促进和平的理由,那里有更多。”
正如我在前面提到过的,如果你想要证明自己立场的合旨意性,你总会在圣经中找到相关经文作支撑;但如果我们想要和解,同样也能在神的话语中找到安慰。
我现在在尝试着尽我所能,尊重和我立场不同的弟兄姐妹,尊重他们的观点和表达,只要大家的根基仍在主耶稣基督里。我们也要提醒自己,在竭力追求“行公义、好怜悯、与神同行”的同时,还要存谦卑的心(《弥加书》6:8)。
所以,恳请大家思考:当我们为某一个立场而陷入争论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在坚持自己立场的前提下,仍可以尝试着去理解、去尊重、甚至是接纳与我们立场不同的弟兄姐妹?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 罗马书 14:19